科研成果

我院两篇教学案例入选中国专业学位教学案例中心案例库
发布时间:2020-07-03 浏览量:0

近日,全国教育专业学位教指委公布了第三届全国教育专业学位教学案例征集结果。我院张丽萍老师提交的《在情境的“建”和“去”中构建物理概念》和陈雪梅老师提交的《“好玩儿的数学”:Y老师的探索与建构》两篇案例成功入选中国专业学位教学案例中心案例库。

据悉,中国专业学位教学案例中心建设工作于2013年5月正式启动,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指导,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牵头建设,各相关专业学位研究生教指委共同参与。入选中国专业学位教学案例中心的案例代表了当前案例建设的最高水平,案例入选情况成为国家专业学位授权审核与评估工作的一项重要考核指标。我院教师教学案例成功入库,是我院开展教学案例建设工作取得的新突破,极大地推动了我院专业学位研究生案例教学工作的开展,为我院教学案例建设和研究生培养提供宝贵的经验,为我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实践与改革增添助力。

案例一:《在情境的“建”和“去”中构建物理概念》

作者:张丽萍 李佩青 宋鸿娜  

作者简介:

张丽萍教授,专注于概念图策略、中外比较教育、物理高效课堂、顶岗支教研究。张老师潜心教研、倾力育人,学生的成长是她最大的快乐。张老师四次荣获河北省教育科研、优秀教学成果奖。主持十余项教育部、河北省重点课题;主编、参编六部学术著作;在《Front.Educ.China》、《比较教育研究》、《课程教材教法》、《中国电化教育研究》、《电化教育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现代教育技术》、《物理教学》、《上海教育科研》、《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等撰写30余篇学术论文,多篇被《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全文转载。李佩青、宋鸿娜是学科教学(物理)专业一年级在读研究生,在张老师悉心指导下学习成绩优异,并在物理高效课堂和物理教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

案例概要:物理概念是反映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本质属性的一种抽象,是在大量观察实验的基础上,运用逻辑思维方法对事物共同本质特征加以概括形成的。物理概念本身固有的这一抽象性往往构成学生的学习障碍。为帮助学生顺利逾越此类障碍,教师常常有目的地在课堂上创设或引入一些生动形象、情感浓厚的场景以辅助教学,这便是情境教学。现实中,物理概念的建立需要历经感性的具体和理性的抽象,其中感性的具体是指通过科学实验、科学观察或借助已有的经验事实,从而取得所需数据或者形成对事物整体表象的认识过程,这一过程,离不开情境的“建”构。学生融入情境后帮助其辨别事物的表象与本质,借助理性的抽象完成模型搭建也是概念建立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因素,该部分正与“去情境化”的内涵相呼应。可见物理概念的形成是在情境的“建”与“去”中完成的,两者在理论上具有一致性。

“大气压强”作为初中物理八年级的重点概念,因其抽象性和隐晦性而成为学生学习的思维障碍。本案例以L老师的一节公开课为样例,呈现了其选材、设计与展演等全过程。通过与其他教师头脑风暴及学生访谈,探明“大气压强”教学中存在的潜在问题,并研读课标、比较教材、广纳资源,生成了基于情境教学的四模块:感知大气压强的存在,体验大气压强的特点,测量大气压强的大小,解析大气压强的应用。借助扣人心弦、层层递进的情境设计,撬动学生的形象思维、聚合思维、抽象思维和发散思维。

案例二:《“好玩儿的数学”:Y老师的探索与建构》

作者:陈雪梅

作者简介:

陈雪梅副教授,从事数学教育心理学、概率课程与教材研究、数学教师教育领域研究。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硕士研究生导师、(数学)学科教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2015年8月至2016年7月在美国特拉华大学访问学习。曾在日本东京举行的第5届东亚数学教育会议上做分组报告。陈老师在《课程·教材·教法》《数学教育学报》《外国中小学教育》《数学通报》《中小学教师培训》等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一项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课题,主持多项教育厅课题。编著《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已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发行。高中数学(人教A版)课标修订版教材选修分册主编。指导的研究生曾在国家级教育硕士教学技能比赛以及京津冀首届教育硕士教学技能比赛中荣获一等奖,本人获得“优秀指导教师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