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就业

探索“三三三”就业工作模式 有效推进研究生高质量就业​——教师教育学院2021届毕业生就业工作总结
发布时间:2022-07-24 浏览量:0


2021届229名教育硕士研究生是教师教育学院实体化以来培养的第一届毕业生,毕业人数为全校硕博毕业生人数最多,占全校硕博毕业生13.6%。21届毕业生就业率落实情况对学院、对学校研究生整体就业工作都有重要意义。为此,学院上下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努力探索“三三三”就业工作模式,有效推进研究生高质量就业。

一、基本就业情况

二、就业工作做法

“三三三”就业工作模式:聚焦就业工作的任务导向、目标导向和价值导向,搭建全员指导、全方位指导、全过程指导的支撑平台,建立职业规划的指导体系、就业主导的实践体系、满意就业的服务体系。

(一)聚焦“两次就业率”任务导向,构建全员抓就业工作格局

1. 强化组织保障,做好就业布局

落实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将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列入学院党政重要议事日程,形成主要负责同志亲自部署,分管领导靠前指挥,其他领导分工负责,全体教师、校外资源相互补充,就业工作、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相互反馈,人人关心就业、参与就业、推动就业的“全员化”格局。学院书记、院长主持召开全体毕业生、全体教师就业推进专题会议6次,重点对实习就业打通、培训资源反哺就业等进行部署督促,制定《学院2021届毕业生就业工作实施方案》。

2.实行“学院—学科—导师—教师”全员参与就业机制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特殊情况下,学院强化压力传导,构建起学院-学科-导师-辅导员四级责任落实体系,确保完成一次就业率80%、年终就业率90%的目标。特别强化学科组及导师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导师培训增加就业形势、就业政策解读内容,邀请学科负责人和导师以工作坊方式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交流。

2.运用职后培训资源反哺就业工作

学院充分利用河北省“教育家型校长”培养工程、“国培”“省培”的优质中小学校长、教学名师等资源,先后邀请32位一线教师线上线下为毕业生师德培育、专业素养、生涯规划等方面的指导,用职后培训反哺职前培养,进一步完善名校长、骨干名师、学科教学教师协同指导、协同育人的体系,努力让毕业生就业与教育实践发展无缝对接。

(二)聚焦“高质量充分就业”目标导向,全方位强化就业指导

1.转变工作中心,由事务性转向实务性

由被动事务性工作向主动实务性工作转变,加强毕业生思想教育和就业观念的引导。按照10个专业类别、就业区域需求、宿舍分布、导师分布、考编考公等因素进行座谈,学院班子成员、导师、辅导员等均加入谈话团队,引导毕业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观念,解决研究生求职定位缺乏适应性调整的问题。

2.坚持数据思维,建立就业指导工作时间轴

一方面,按照“数字化为基础、数据化为支撑、数用化为目标”的理念,推动就业工作科学化和精细化。不断完善就业信息台账,从摸底建库、分类引导、资源协同、精准施测,到按月、按周规划落实就业方案,确保就业政策月月讲、就业活动周周有、就业信息天天转,形成周-月-季-年就业数据统计,开展《研究生就业意向调查分析报告》《就业质量年度报告》,从不同维度掌握就业状态,研判就业工作的推进进度。

另一方面,将研究生整个学习阶段视为一个完整的就业指导过程,建立就业指导时间轴,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研究生制定就业指导规划方案。加强研一学生职业规划指导,强化实习实践环节的能力锻炼。做好毕业年级求职心态、心理疏导、面试指导等服务工作。做好离校毕业生一对一电话联系,及时跟进就业进展,提供“不断线”服务。

3.坚持“三个到位”,促进指导服务精细化

就业拓展,岗位供给“实打实”。学院重点开展就业市场拓展工作,通过教育家型校长培养工程校长所在单位、农村教育硕士招聘单位、教育硕士实习基地、省培、国培项目等各项资源推介学院毕业生。发动学院专业课教师挖掘目前掌握的就业资源,通过多种形式与石家庄一中、衡水中学、定州中学、定州二中、石家庄第二实验中学等多家用人单位建立联系,前往石师一中、正定中学、石家庄市第十五中学、石家庄二中南校区等进行实地走访。

细致指导,分类施策“手把手”。学院采取就业信息分类入库、简历问诊精准指导、签约材料快速办理和发动导师共同发力等举措,开展系列就业服务活动。尤其在毕业生离校后,制定建立未就业研究生求职信息库,根据拟就业地区、岗位意向等建立台账,做到“一生一案”“一生一策”,积极为研究生提供必要就业指导和心理疏导等个性化服务。

帮扶精准,关爱服务“心贴心”。全面掌握建档立卡、学费贷款、少数民族等毕业生情况,认真落实“一人一策”“一人一档”“一人一卡”动态跟踪服务。学院2021届就业困难毕业生23人,21人已实现签约就业。学院持续帮扶一名心理危机学生就业,12中旬帮助其成功就业邯郸某中学。

(三)聚焦“卓越教师发展”价值导向,全方位提升培养质量

1.建立教师职业导向的教学实践体系

学院坚持OBE培养理念,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在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教学、合作实践、条件保障等方面推进实践教学。学院建有教育硕士2个国家级、4个省级、7个校级和多个院级实践教学基地,已与石家庄外国语学校、石家庄市第一中学、石家庄市第二中学、河北衡水中学、河北正定中学等优质校签署了实习实践合作协议。2021届毕业生实实在在进行了为期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在实习学校实践导师的指导下提高教育教学能力。11名学生与实习学校签订就业协议。

2.以赛代练全覆盖,培养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双动力

通过实践活动月、学术活动月、实习预备大课、实习验收大课、国家级省级教学比赛全员选拔等活动,实现以赛代练的全覆盖。学院组织教育硕士全部参加教师教育的“实践创新大赛”“实践创新论坛”“实践创新成果展示”等,邀请教育家型校长、全国模范教师,开展学术沙龙、教育教研等活动。2021届研究生参加第二届京津冀实践创新能力大赛,获学科教学领域二等奖4项,三等奖7项。

3.提升创新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

积极动员导师、组织研究生参与“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燕山——太行山脉的乡村教育振兴之路》《基于教育OMO模式的云端乡村音乐课程研发》等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5个项目获校级奖项。多名学生被河北科技大学、江西应用科技学院、北京市第四中学、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西安交通大学附属中学分校、四川大学附属中学西区学校、南京市六六中等优质校录用。

三、2021届公费师范生(中学段)就业工作

学院配合就业创业中心完成了21届公费师范生的专项招聘考核,完成教育厅安排的21届公费师范生教师资格证免试忍冬工作,主动联系21届公费师范生所签约的27个县区教育局,点对点推送定向到该县区教育局学生的相关信息,助力21届公费师范生顺利到岗就业。

学院在教务处的指导下,将公费师范生纳入“卓越教师培养”项目,加大顶岗实习后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训练,内容涵盖课例探究、职业招聘模拟训战、学科核心素养提升、班级文化建设等四大方面,形成中学一线教师、大学学科教师联合指导体系,以提升公费师范生的教育教学能力。

通过召开2021届公费师范生就业政策解读会和点对点咨询答疑的方式,解决学生在就业手续办理中存在的问题,。梳理公费师范生就业中的重难点,发布《关于2021届公费师范生就业及毕业事宜的相关政策说明》通知,点对点联系进行公费师范生培养工作的7个学院的辅导员,联合各相关学院做好公费师范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